首页 | 社区 | 博客 | 招聘 | 文章 | 新闻 | 下载 | 读书 | 代码
亲,您未登录哦! 登录 |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编程爱好者网站新闻 - 正文
 
 

出口仅印度的1/10 中国软件业如何硬起来?

3989 次阅读 | 发布时间:2002-12-31 | 向本站投递新闻
打印文章
冉永平

  2001年,我国软件产品占全球的市场份额仅为1.5%,而美国达到42%;印度2001年软件出口收入达77.8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出口仅7亿美元;在国内市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还不到一半——


  软件和集成电路并称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在核心技术上寻求新的突破是产业发展的目标。近年来,我国软件业应该说发展不慢。2001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达796亿元(其中软件736亿元),同比增长34.2%,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近5倍。2002年,预计产值将达到1100亿元左右,增幅也将超过去年,达到40%。但是,横向比较,我们的差距依然不小。2001年,我国软件产品占全球的市场份额仅为1.5%,而美国达到42%。我们今年产业的总体规模可能接近印度,但出口仅为印度的1/10。2001年印度软件出口收入77.8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出口仅7亿美元。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也不到一半。

  在两大核心技术领域,发展软件我们似乎更有优势。比较而言,软件依赖人力资源,而中国的软件人才似乎一向不缺乏,据说在美国的软件业,华人占很大的比重。因此,一般认为,中国在软件业率先突破更具备条件。最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信息办《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2005)》,这是继2000年国务院出台《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18号文件之后,旨在积极推动、扶植国内软件产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性措施,国内软件业将因此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环境。那么,中国软件业如何借此东风,真正做大做强?

  聚沙成塔攥成拳

  目前国内软件业进入门槛很低,因此企业众多,规模较小,多数企业在50人以下,成规模的凤毛麟角。据今年3月的统计,全国仅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就达3300多家,登记软件产品8000多个。即便是目前的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比如,用友、金堞、瑞星等企业产值不过数亿元,大鳄级的东软也就18亿多元,与印度的大软件企业比,相差悬殊。

  与其他工业领域一样,软件企业规模过小竞争力就会打折扣。比如,做一些大的软件开发和整体解决方案,如果你块头太小,即便你的产品有技术优势,用户也不放心。因为人家买了你的产品,无法判断三五年以后你是否还存在。所以,大的用户往往出于安全、稳妥考虑,宁可选择大公司比较昂贵的产品,也不选择小企业即便是物美价廉的产品。这种普遍心态会形成软件业的马太效应:大的越来越大,小的越来越小。因此,如果我们无法改变3300多家企业分1100亿元市场的局面,国产软件业的竞争力就难有本质的改变。

  其次,软件业同样需要规模化生产,特别是编写一些超大型软件,要调动多人共同参与。而软件产品一旦服务于一个全国甚至全球性的大客户,往往针对这一个客户的售后服务就要数百人。如果我们的企业只有50人,即便50人全部是超一流的人才,也撑不起多大一片天空。这就好像你有50个力拔千斤的大力士,不过可以举起5万斤而已。而别人是1000个可以举500斤的小力士,却可以举起50万斤。所以,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软件业的差距,不是我们个体软件人才比国外差多少,而是我们没有形成规模的机制,没把我们有竞争力的个体集合起来。

  针对这一情况,《行动纲要》提出,软件业也要实施大企业战略,要“引导软件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以及上市发行股票等多种方式,发展专业性产品和增值服务,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龙头企业”。“要形成若干家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软件骨干企业;软件人才达到80万”。

  根据这一指导原则,今后3到5年里,中国软件业的购并似乎在所难免。然而,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企业购并不是简单的加法。如果仅仅依靠政府行为,即便是政府组织收购所有大的软件企业来组建一个中国软件公司,短期内也还是一盘散沙,成不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因为,联合同样需要市场化的运作,而不能是简单化的排列组合。

  一位业内人士说:“一个企业要实现规模扩张最主要是靠企业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购并是重要的途径但不是全部。如果管理、技术跟不上,购并也不能使企业一口吃成胖子,甚至还会噎着。”

  但是,无论这道题多么难解,软件业都不容回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50亿元规模”的企业,到2005年,面对2500亿元的市场,恐怕还是只有看别人跑马的份。

  钻到魔王肚中去

  据说对于2005年达到50亿元规模的目标,即便是目前国内最一流的软件企业都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用友公司认为,自己最多可以做到20亿元。金堞公司认为做到15亿元比较有把握。而亚信公司则认为只能做到10亿元。

  为什么企业会对看来并不很高的目标如此信心不足?这恐怕与企业对软件产业发展思路的理解有关。

  如果我们因循传统软件发展思路,这个目标是显得高不可攀。但是,如果我们改变思路,重新理解软件的定义和发展思路,恐怕会豁然开朗。

  有关专家举了深圳华为公司的例子。专家认为属于通信制造业的华为公司目前软件的生产规模已经超过了50亿元。华为提供的是通信设备,但是其产品中包括大量的嵌入式软件。实际上华为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掌握了通信设备的整体设计、系统设计和软件实施,从它现在所具备的竞争力和员工人数来看,说它是一个软件公司也未必是错。目前,华为的嵌入式软件的价值占总销售额的20%—25%,这就是60亿元。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新鲜,诺基亚早在去年就向全世界宣布,如果从产品构成上看,诺基亚更应该是软件公司。

  这无疑给我们一种思路:软件企业完全可以走“嵌入道路”,钻到牛魔王肚子里去,与其他产业更紧密地融合,天地会更宽、更广。

  有专家认为,软件业的增长点,已经从大众市场转向产业。基于个人用户的软件产品已经基本成型,虽然仍然有潜力可挖,但是利润已经越来越小。人性化的趋势将使这个行业越来越精致,但对软件业整体格局的影响却越来越微弱。按照这一观点,如果我们依旧在个体用户身上淘金,不融入产业,50亿的规模肯定是一个踮起脚尖都难以够到的目标。

  专家认为,未来的软件业将是嵌入、嵌入再嵌入,嵌入行业用户的生产内部去,服务于生产、制造。因此,未来的软件从业人员必须是学科交叉诞生出的天才,未来的软件公司将以对其他产业的理解力论长短。也就是说,是做一个嵌入到用户“芯”中的游刃有余者,还是停留在程序员阶段,成为被动的应付者,将是软件企业未来能否做大的关键。

  其实,专家的思路和十六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思路”包括《行动纲要》的“以行业应用为基础”的思路是吻合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思路对于软件业而言,就是要在嵌入上下功夫、在带动上做文章。如果到了这个境界,软件业就会如长江之水,冲出夔门天地宽。希望在软件这个广阔市场中,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内软件企业,到中流击水。(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