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10日发布的《2003-2004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显示:2003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销售额较2002年增长19.7%,达到39.56亿元。ERP软件销售额达18.83亿元,几乎占据了管理软件市场的“半壁江山”。
2003年19.6%的增长速度较2001年28.4%的增长速度和2002年26.2%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也大大低于赛迪顾问年初25.8%的预期。在细分产品市场中,ERP软件市场、财务管
理软件市场、CRM软件市场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SCM软件市场和EAM软件市场增速偏低。HRM软件市场的高速增长令人关注。传统工业企业对信息化产品的需求以及政府在此方面不遗余力的推动使得ERP软件市场稳定增长,此外在高端市场上集团财务等关键应用成为拉动市场前行的动力。由于高端SCM软件应用不成熟,低端物流软件市场日趋成熟,SCM软件市场增速一般。EAM软件目前主要应用在电力行业,市场日趋饱和。由于各行各业越来越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高中低端的HRM软件以及相应的服务市场都呈现了高增长势态。
值得关注的是在管理软件市场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国管理软件的应用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市场秩序逐渐形成。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某些关键应用具有稳定的实施成功率;二、厂商逐步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三、管理软件市场实施效率提升;四、逐渐涌现出一批较为成熟的用户,明确自身需求,对管理软件有较清晰的理解。
在2003年的市场中,国内外厂商展开全线竞争,某些关键性应用成为国内厂商在高端寻求突破的关键。2003年国际厂商相继在中国推出面向中低端市场的产品,并着力建设相应的渠道体系和销售队伍。它们向国内厂商发起了强劲冲击。包括用友、浪潮通软等由财务管理软件转型而来的国内厂商凭借在中国市场上积累的用户资源、应用经验、渠道体系,逐渐在高端市场上开创局面,在中国高端市场,如建筑、造纸、医药等行业高端市场,国内领导厂商的方案和技术已经具备了一定优势;在一些关键应用领域,一线国内厂商已具备和国际厂商相抗衡的实力。
伴随着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的不断发展,管理软件产品开始由单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升级为包括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SCM、CRM、HRM等在内的企业管理整体解决方案。产品的升级使得管理软件对渠道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管理软件厂商渠道的变化。这种渠道体系的变革和升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国内厂商逐渐进军高端市场,渠道的增值能力和销售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二、国外厂商进军中低端市场,并相应地建构针对中低端市场的渠道体系。三、一些涉及其它领域(非管理软件领域)的IT企业逐渐转向管理软件市场。如清华紫光、东软、神州数码等,它们看重管理软件市场的高成长性,利用在IT领域的经验和某些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充当国外厂商的渠道商,另外一方面也试图拓展自有管理软件产品的销售。
根据赛迪顾问研究结果,用友和用友政务软件公司分别获得“2003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年度成功企业”和“2003年中国电子政务软件市场年度成长最快企业”称号,浪潮通软获得“2003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年度成长最快企业”称号,TurboCRM获得“2003年中国CRM软件市场年度成功企业”称号。
赛迪顾问预测未来5年管理软件复合增长率将接近20%,2008年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元。